2015年11月26日北京十一学校一分校“做一名有自我成长意识的教师”第三届教育教学峰会隆重开幕!
主持人张丽君老师是一名参加工作仅一年的青年教师,她从入职一年来的所见所感谈起一分校一年来的变革,不胜感慨。有八名来自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不同学科的老师在峰会上分享了他们的成长故事。
崔丽娜老师是八年级学部主任,她以《发现是永远的现在进行时》为题,从总校的教学经历谈到分校的管理体验,核心关键词就是发现。总校的变革驱动着她实现了“从警察到发现者的转变”,分校教育教学的最初困惑促使她勇敢向前,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发现者和唤醒者,她开始尝试各种方法走进学生内心,和真实的学生打交道的过程不断地在砥砺着她的学生观,但是她的脚步没有停止,她从发现学生取得的成效中探寻出了作为管理者的窍门,那就是用她个人的发现去带动团队的发现,最终形成教育合力,可以说崔老师的成长经历是一个发现链接着另一个发现,而教育的智慧就在这样的链接中生发出来,形成了一种智慧的传播。
李岳老师也是刚刚入职不满两年的青年教师,她分享的题目是《让孩子成为活的教科书》,她的成长经历可以说是一个不断在找寻方向的过程。当她发现自己的擅长和孩子的需求发生冲突时,刚开始是退却的,后来的一次《会吹泡泡的瓶子》的实验和一次打结教学的重新设计,让她发现了教育就是要和孩子的天性合作,于是她勇敢的走出了自我的设定,战胜了内心的恐惧,顺势引导,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岳岳老师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当我们开始敬畏孩子的时候,就意味着认识教育规律的开始;当我们眼里有了孩子的时候,引导的策略就开始了,老师在顺应和引导孩子的天性中也就成长起来了。
刘化阳老师以《不为强行改变,只为共同成长》为题,用他诙谐幽默的语言,生动贴切的卡通图片,和大家分享了他”从唠叨到身教“”从客套到真诚的回报“”从决裂到冰释前嫌“的几个小故事。从他的谈话中我们不难发现刘老师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变换”立场“的过程。几个故事中都是由于老师立场的改变,对待学生的态度自然就发生了变化,立场的变化在刘老师身上表现的很凸显,也正是他的这种换位思考,相信学生,才使得他和学生重新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从本质上说这就是一个先育人后教书的过程,当然在这个不断变换立场的过程中,老师也在逐渐的蜕变。
姜维老师一上场就用《找’我‘》这个题目吸引了全场的眼球。他从儿时的梦想到硕士毕业后的抱负的巨大落差,引出了最初入职时的茫然和困惑。由于找不到职业的成就感和归属感,于是他开启了寻找”我“的过程,他先是让自己慢下来,通过阅读、模仿充实了自己;然后静下来,从另一个视角发现了另一个学生世界;最后直到他蹲下来后,才耐心的发现了与孩子相处的美好。姜老师每一次视角的转变,就找回了一些迷失的”我“。我们在他的找寻中也获益良多:不要总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去看孩子,要站在孩子角度有耐心的等待孩子的成长,把孩子看成是成长中的人,不能随便给孩子下判定,因为孩子一直在变。找慢下来的自己,找静下来的自己,找蹲下来的自己,这是一个不断说服自己的过程,也是姜老师不断成长的过程。
陈亚晓老师以《步步代入、点点改变》为题,用《一节时间管,理规划课》的案例深入浅出的为我们讲述了她的成长历程。一次教学,三次代入,三次进阶,步步惊心,最核心的要素就是“反思”,而且是有效的反思。陈老师用还原学生时代的体验来代入今天的学生感受。这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实用的换位思考方式,并且她为我们呈现的课堂总是在一个又一个的冲突过后暴露出了问题,进而寻找到了灵动的教育契机。更难得的是陈老师在寻找教育契机的过程中还不断在创造学生最近发展区与最佳发展期。所以一步步代入,一点点打磨,最后迎来了脱胎换骨的改变。这种改变不仅关乎学生,更关乎教师本身,它让教师更加坚定了成长的步伐。
张宇老师是三届教育峰会中唯一一名行政管理人员,她的出场本身就带给大家很多的好奇。果不其然,张老师用《从管理事到服务人》这个题目一下子就抓住了老师们的心。张老师先从合并前的一张车辆预约单谈起,牵线一样的带出了一大串的关乎教师切身利益的大事小情,这些事情解决的背后蕴藏着多少行政管理人员的心血、精力、付出和智慧啊!我们在感动的同时也赞叹他们的才思敏捷,他们的转型意识是从学校合并开始的,但服务意识却是在识别教师真正的需求开始的,并且在不断的转型中逐步的完善服务体系。他们对教师个性化的需求关注度越高,服务的空间也就越大,他们走出的步子也就越远。
蔡昱茹老师是课程改革中新型的全科教师代表,她用了《努力成为最好的赛车》这个题目很好的诠释了她要分享的主题,那就是想要自我成长就要有强大的内心驱动。蔡老师用一段动感十足的舞蹈视频和”阅读状元榜“以及”小鲤鱼讲堂“的阅读活动,向我们展示了她如何从一名全能选手到连接高手,最后成为学生展示的幕后推手的二次成长历程。蔡老师的成长历程也启示我们,有时外在挑战性的任务可能会成为我们成长的助推器,这种外力是可以转化为内动力的。同时我们也坚信,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愿望,相信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潜能,相信每个孩子都可以取得多方面的成功,关键是如何去打造顶级的“发动机”。
贾如老师是艺术学科的代表,她用《在学习中,发现自己,成就学生》为题开启了她的成长历程。贾老师从最初给自己定位为成为一名合格胜任的小学美术教师,到如今的成为能成就学生的多能教师,这中间是大量的书籍和自我成长的内动力在支撑着她。可以说贾老师成长的经历是她不断发现自身优势的过程,是她不停的“扬长“的结果,她用自身榜样的力量告诉我们学习的状态是会传递的,她用细腻的情感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是在什么时候发生的,她用自己的关注告诉我们,如何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在课程变革中,贾老师找到了“自我”,从此方向越来越明确,步伐也会越来越坚定。
峰会的最后,由我们的特邀嘉宾著名媒体人沈祖芸老师发言。沈老师先从论坛的视角点评了八位老师发言的精彩,她评价优秀教师共同的品质是知道如何读懂孩子的故事:他们知道走进教室大门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独一无二、引人入胜,但却没有写完的故事。真正优秀的教师能够读懂孩子的故事,而且能够抓住不平常的机会帮助孩子创作故事。真正优秀的教师知道如何把信心与成功写入故事中,他们知道如何编辑错误,他们希望帮助孩子接近心中的完美。真正优秀的教师知道,他们有能力让孩子快乐,也有可能让孩子悲伤,有能力让孩子获得自信,更有能力让孩子感到自己是被需要的。当我们施与我们的关爱,足够关爱到读懂他们的故事,学生们就一定会感受到。
接着,沈祖云老师又从本次峰会主题的角度诠释了具有自我成长意识具备的四个关键点:
一是正确的自我认知;二是客观的自我评价;三是积极的自我提升;四是关注自我成长。然后沈老师又从学校的角度建议学校如何让教师具有自我成长意识,也谈了四点关键要素:一自我发现;二链接擅长;三有效结合;四清晰目标。
当我们注意到这些要点,成为一名具有成长意识的教师的时候,我们就会在做事中看见意义,当我们分享出来的时候,就会看见自己成长的轨迹。当然在这当中学校该做什么,沈老师也给出了几条建议:1、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与教变革,促进学习者的发展;2注重知识传递过程中创造性和教师的领导力;3、从服从走向认同后的高参与(内在动机与外部激励的结合);4、从规约与制度走向引导系统的完善;5、评价更关注可视的表现和对持续改进的意义;6、学校需要形成新的,氛围与文化中心支持每一位教师随时发生的专业发展需求。
谈到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时,沈老师用总部开展的”红窗汇”的活动帮助我们分析这个活动的背后还有哪些课程的生发点和生长点。让我们认识到学生正在缔造教师的未来,学生正在成为最好的教师专业发展课程,并用一个坐标的形式提醒老师们:要重新定义课堂,创造属于自己的学习方式;重新定义教师,回归真实本性,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重新定义学习,打造从移动到链接,从反馈到响应的个性化学习。
课程改革的浪潮已经让一分校的老师们练就了一双坚硬的翅膀,这次教育教学峰会的分享又为老师们注入了一颗飞翔的心,相信一分校的明天会飞得更高更远!
(文章引用沈祖芸老师部分发言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