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2017年6月3日,北京十一学校一分校第五届教育年会拉开了帷幕。本届年会以“让成长真实地发生”为主题,用海报展示、圆桌论坛、主论坛多种形式展现了一分校的变革与发展,以及在基于标准的教学方面做出的思考与探索。全校180多名教职工
、50余名学生及来自全国各地的600多位教育同仁参加了这次具有突破意义的年会。
年会的第一个环节是海报展示,140余张海报分布于学校的各间学科教室。“撬动阅读真实发生的小工具”、“如何在数学课堂上使用思维导图”……从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到课堂实施的工具、策略;从立足于学生成长的育人模式,到职能部门从管理走向服务,海报全方位地展示了老师们围绕工作中的痛点所进行的思考,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和脚手架。
海报展示过后,是围绕着课程变革与学生成长,同时进行的19场师生圆桌论坛。“STEM课程的正确打开方式”、“游戏化思维——回归天性的学习”、“让教室成为学习真实发生的地方”……19个圆桌主题全部基于师生们的实践体验,将最真实的问题、最有效的方法与策略呈现出来,为每位听众奉上了一个个极为丰富且有价值的思考与成果。每个听众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求参与分享,与师生面对面地交流,了解他们如何统筹资源,深度挖掘课程的价值所在;共同解构一分校的课程体系,探寻一分校神奇巨变的密码所在……
参观过海报,聆听过圆桌,来到了本届年会最后一个环节——主论坛。主论坛分三个版块,分别是:课程新挑战、教学新命题、育人新境界。
在第一版块--课程新挑战中,幽默风趣的东北小伙子崔晨鹏和朝气蓬勃的蔡昱如教育戏剧团队分享了我校跨学科主题课程艰辛的探索历程。跨学科主题课程的设计坚持主题化、生活化、游戏化原则,在实施中注重以学生为中心,将儿童学习与生活无缝对接,让知识的学习成为孩子们特别喜欢的生活,成为好玩的体验!尽管历经坎坷,但老师们在课程实施中真实地感受到了学生成长的快乐。
为了使课程尽可能的面向每一个孩子,让个别化教学真正落地,在第二个板块---教学新命题中,马广迎老师带领一群技术达人们分享了IPAD、 VR技术、手机APP和大数据统计分析等技术手段对教学的助力。用技术努力为每个学生的学习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
于海宁老师则在《淡化模式,重寻标准》的发言中介绍了她的教学心路历程,讲述了她将教学目标转化为精准的学习目标的过程与方法。剖析了学习目标将是未来我们需要更多厘清和深入学习的关键因素。
。
在第三个版块--育人新境界里,教龄不到两年,当班主任已经有一年多的岳巍巍老师以《重新思考“问题”学生》为题向大家介绍了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中低段所谓问题孩子的问题根源。
来自七年级的马英博老师和自主管理学院的沈静雯、刘若琳、龚诤和王延禛同学以《掌管到“长”管》为题解答了取消了行政班,没有班主任,谁来“管”学生?学生集体意识哪里来?等一系列问题。四位同学真实感人的故事分享,赢得了在场老师们的高度赞赏。他们的表现足以证明,学生们可以做到自主管理,并且成为一个能为自己负责的有担当的生命个体。
最后,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的罗滨校长和全国著名教育媒体人沈祖芸老师对年会进行了高屋建瓴的点评。
罗滨校长发出了“年轻真好”、“成长真好”、“有大家真好”的感慨。一分校《行动纲要》指出,要培养有智识、敢担当的生命个体。每位老师的分享,都流露出老师们对教育的热爱,对工作的投入,对学生的尽责,而一分校的教师团队就是一群敢为人先,有责任、敢担当的教师队伍。相信在万寿路学区这所广阔的平台上,一分教师将会站在更高的起点上,蓬勃发展。
沈祖芸老师首先给出了思维工具,即每位教师心中都应有三把尺子:为了学生还是为了学校?为了学科还是为了学习?为了目标还是为了方式?当老师们真正厘清这三把尺子时,就会明白:为了学生的本质即为面向个体的学生。只有当我们明确和建立起精准的学习目标,学生的成长才会真实发生。接着,她采用了逆向的“预期目标→评估结果的证据→方式或过程”的思维工具,从极为专业的视角,对每位老师的发言进行了点评,并给出了明确的发展建议,揭示了师生真实成长的秘密:每位老师都要清晰自己的目标,进而对应着目标,做出相应的评估结果,走出属于自己的教学探索之路。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分人始终以“创造适合每一个孩子的教育”为己任,满怀坚定和希冀,砥砺探索基于标准的教与学,让每一位学生成为自我发展的承担者。师生在互相守护、结伴而行中共同成长。北京十一学校一分校将永远前行在变革与发展的道路上!
(本文部分节选了沈祖芸老师和罗滨老师的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