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任务是学习单元中一以贯之的学习内容,是引导学生实现学习目标的“显性化”指标。那么,如何在设计单元中,提出“高位”、“有趣”、“可实施”的核心任务呢?2018年10月30日,第60期教学沙龙于智圆楼第一会议室成功举办。来自十一学校的付鑫老师,以《学习单元中令人“纠结”的核心任务》为题,与老师们分享了他在构建核心任务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付老师在分享之初就说,一个好的核心任务,应具备统领单元学习内容、开启学生自我系统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落地几个基本条件。如何构建这样的核心任务?付鑫老师以四次单元设计为例进行了讲述:
定位不准,改弦更张
在构建核心任务的首次尝试中,教研组选择了“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单元。经反复研讨,教研组将核心任务拟定为:构建遗传信息传递的规律模型。在单元学习开启前,为开启学生的自我系统,教研组还为学生布置了“家系遗传调查”的作业。然而,学生作品却呈现出样本量少、数据分析不到位、信息不充足难以得出结论、性状选择存在误区等问题。教研组反思到,在核心任务的执行过程中,学生并不真正明确做此事的目的。究其根本,是由于与学习目标相比,学生更加关注如何解决问题。
因此,教研组将能够直接落地的子任务——“家族遗传调查”,定为该单元的核心任务。有了适当的核心任务,学生的学习也呈现了全新的变化。在单元结束调查问卷中,大多数学生反馈能够明确学习目标,能够掌握单元主体知识,老师的资源能够支持学生的学习。
规划欠缺,提供支撑
在“生物的进化”单元,结合单元核心任务的预设,教研组将核心任务定为“抗性微生物的筛选和进化行为探究”,并为学生提供了解决核心任务的相应资料和实验。然而,真正落实过程中,教研组发现,学生并不能够结合资料和实验,完全自主规划学习进程,因而还需老师给予相应指导。
为此,教研组尝试将项目执行过程中的每个详细步骤都给予支撑,即为学生提供更为详细的可选择的实验操作量规,并开发和提供多种学习资源。最后,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随时关注动态变化,实时跟进和评析各个小组的研究进展。实施后,学生的感受是:这样的核心任务在解决问题中既落实知识,又提升能力,而教师也能感受到单元设计更加完整。
任务庞大,拆分实施
有了前两轮的实践,新高一老师们又迎来新的挑战:“细胞的生命活动”单元。这个单元涉及内容广,涵盖整学期,因此核心任务的设计,必须统领全局。而且核心任务要想开启自我系统,必须要贴近生活,不局限于很窄的知识领域。经过几轮修改,高一备课组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将核心任务确定为“书写自然笔记”。这样大单元的核心任务如何真正落实,教研组认为需要子任务来支持核心任务。为此,教研组以核心任务为标准,设计了有趣且模块化的子任务。在实施中,老师们还特别关注如何评价学生子任务完成的程度,并用量表将每个子任务串联起来,让学生清晰地了解每个子任务的完成对于单元核心任务达成的意义所在。
拓宽视野,走入生活
最后,付老师又以“植物的生存智慧”单元为例,进一步讲述了生物学科老师们对核心任务研究的最新成果。起初,通过研讨,教研组决定选用穿心莲作为研究对象,并将核心任务设定为:如何培育出产量最高的穿心莲?而后,发现内容不够“有趣”。就在此时,校园中桃树的落果现象引起了老师们的关注,而落果正是受到植物内部激素的调节。经过一系列讨论与完善,教研组将核心任务确定为:拯救桃树——还原校园生态。这样源于生活的核心任务,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实施中,为使学习资料能够被学生充分阅读和理解,教研组又研发出“阅读手记”,以帮助学生最后获取核心任务的解决方案。
经历了四个单元的尝试,付老师说:单元核心任务的研究就像是一颗种子种在每位教师的心中,在实施推进中,这颗种子已萌发并逐渐长大。老师们在实施中也找到了构建好的核心任务策略,即:放下“包袱”和“身段”;打开生活的“眼睛”;给予对应目标的子任务支撑;能够做出对应的评价量表。付老师的分享,犹如一场及时雨,解除了老师们在目前研究中的诸多困惑。相信通过老师们不懈的追求和努力,我们将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加科学完善的核心任务。
本文作者:孙骁
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