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单元教学中,核心任务统领了学生的单元学习过程,而子任务又是对学习过程的细化。那么,如何避免子任务过多过细导致限制学生的探索空间?如何设计和运用子任务是合理的?第三分会场的九位教师针对这一问题分享了各自团队的思考与研究。
“科学设计子任务助力核心素养的真实落地”,韩紫怡老师以跨学科的典型案例总结出子任务的设计策略。子任务是对核心任务的分解落实,指向精准、直击要害;子任务可以具有明显的梯度性,由浅入深、层层深入,逐步实现深入学习;尊重孩子之间的差异性,设置可选择的子任务,孩子达成目标的路径可以不同,服务于孩子的真实成长。“一致性、梯度性、可选择性是好的子任务具有的特质”,我们对子任务的认识和理解逐渐明晰。
生物学科的成二超老师以《被子植物的一生》单元为例,分享了生物团队在子任务设计过程中的痛点误区、分析问题、解决策略的探索经历与经验。子任务是为了支撑核心任务、促进理解大概念,而非仅仅落实单元知识;子任务应具有迁移性、开放性和产品化的特点,指向真实情境下的解决问题、发挥创新、呈现产品,而非简单的学习活动;子任务的量规可以引导学生逐步完善子任务,而非仅仅为了评价。
“子任务的逻辑关系,除了递进型,还有并列型”,翟吉璇老师以《认识国家》单元为例,体现出并列型子任务的设计、优化与优势。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是重要的地理学科视角,工业、农业、服务业是全面评价国家经济的重要方面,以此为依据可以设计并列型的子任务。并列型的子任务相对独立、互不干扰,而且不受顺序的限制,学生因思维差异、兴趣点不同可以更灵活的选择子任务的切入点与完成路径,这也正是并列型子任务的优势。
子任务的设计需要老师们的精心雕琢,子任务的实施与推进也需要老师们的保驾护航。初中语文学科的王琳书和王慧莹两位老师分享了生动的子任务推进案例。利用量规评价学生在不同语文能力维度的差异,更加精准的针对学生的抓词品析力、对比发现力、问题思考力、表达力等维度采用个性化工具条等方法帮助学生达成子任务,同时以多种预案的方式为不同学情留有调整的空间和准备。
物理学科的刘涛和张瑞斌老师,通过《运动与力》、《压强》两个单元案例,梳理了子任务设计与运用的策略及其升级。为了避免子任务冗赘,从整合单元学习内容,升级到到学习目标导向、核心任务指向策略;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内动力,从子任务间的递进关系,升级到跨度适中、过渡自然的紧密递进关系;为了帮助个体差异的学生完成子任务,从提供资源工具脚手架,升级到以调研为基础更加科学的设计子任务与脚手架。子任务的运用过程就是一个随时准备调整的过程。
“子任务越设计越多,背负的包袱越来越大。”小学语文学科的关亚楠和齐慧老师从学科团队真实经历的痛点出发,分享了在子任务适当整合、有所取舍的智慧结晶。思考目标优先级、协调教材资源与补充材料的关系、给予学生灵活选择研究学习角度的空间、根据学生的差异科学分层等,是子任务整合与取舍值得参考的策略。同时,两位老师还指出“单元教学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单元间的目标与能力迁移有助于形成单元关系网,共同助力素养的培养。
关注过程、分析痛点、思考策略,子任务的设计与应用如是,单元教学之路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