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名研究型教师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应有的追求。那么,作为一线教师,如何才能实现从实践者向研究者的转变?2019年10月23日,在由教师发展中心主办的第三期青年教师发展课程上,章巍老师以“做实践中行走的研究者”为题,为青年教师进行了如何做教育科学研究的培训。
研究问题从哪里来?课堂发言时学生的“漠不关心”,摄影课上小组讨论时的冷场,青年教师赛课中师生互动环节老师出的错……章巍老师通过呈现把这些工作日常场景转化为研究问题的过程,让老师们体会到:小而细的问题,是一线教师可为的研究。我们应保持足够敏锐的问题意识,善于在工作的困惑、缺憾或成功经验中寻找研究的切入点。
此外,文献也可以成为研究问题的来源。章巍老师和各位青年教师分享了这样一段经历:在阅读Hudson的研究报告时,他对文中提到的语序影响学生应用题解答的现象产生了兴趣,遂将其转化为研究项目,并最终形成论文《代数应用问题的文字表述对解题影响的研究》,在《数学教育学报》上发表。因此,作为一线教师,虽然日常工作繁忙,保持一定量的学术阅读习惯依然是十分必要的。
基于丰富的案例及分析,章巍老师总结了寻找研究问题的两大原则“善于观察、辩证思考”,“高处立意、小处着手”。而在发现研究问题后,需要进行大量文献查阅,才能明晰问题、找准方向,使研究进一步推进。所以接下来,章巍老师结合学习理论的梳理,说明了文献查阅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一系列可操作的方法,如寻找权威期刊,关注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借助文献树等来获取研究所需的优质文献。
最后,章巍老师从获得科学结论的依据——数据着手,为各位老师展示了如何选择适切的研究方法,如何采用恰当的工具进行数据分析,如何解读数据获得准确可靠的结论。恰切生动的案例、缜密的思考逻辑,让各位老师认识到获取、处理、分析数据的重要性,对如何做研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章巍老师的培训让各位青年教师受益匪浅。他们这样总结自己的感想和收获。
我们的教育越来越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也更多地在从“教”走向“学”。有时候我们不满足学生的随堂表现,可能真的不仅仅是教学环节的设计失误,更深次的原因是没有摸清孩子做某件行为的动力或者不做某件事情的症结所在。章巍老师列举了诸多教育心理学的流派,给我在了解学情方面提供了很多视角,也让我知晓了一线教师科研工作的细致力和持久力。升学考试的指挥棒效用犹在,我们不如顺势而为,在实践中把握教学、学习和评价的一致性,真正地让孩子意识到TA学习某门课在当前是有用的,在以后也能持续地对TA的发展正向的促进作用。这样的实践,也许可以在迈向学科本质的道路上更进一步了!
——道德与法治学科 蒋周艺
昨天听了章巍老师的讲座,真的是获益匪浅。章老师用丰富的案例,幽默的语言,把看似枯燥的科研培训变成了有趣的交流。虽说刚毕业的我还保留硕士阶段科研的热情,但从学生到老师身份的转变让我现在仍处于比较懵的时期,有时想做一做研究,但没有头绪没有方法,通过这次,我发现教育科研很多时候都是从极细小之处开始的,只要我们仔细去挖掘,用心去教学,肯定会发现很多值得研究的东西,而我相信这些研究会对教学过程有巨大帮助。
——体育学科 杨帅
章老师的讲座,字字珠玑,真知灼见,听后有醍醐灌顶之感。讲座的前后,我认认真真地记了正反三大张笔记,尽管听得认真、记得很仔细,里面大量的知识和信息,还需要回过头来反复琢磨、研读和理解。讲座之始,八个生动的教育案例娓娓道来,章老师不仅由浅入深的揭示了其中的研究深意,又照顾到了刚下课老师们的疲惫精神,这样的开场真令人难忘。一个多小时的讲座下来,章老师有条不紊,精神饱满,缜密的思维,厚积薄发的学识,让我深受震撼,深深的感觉到自己和教育领军者之间的差距,唯有奋发向前,才能不负身上铭刻的教师二字。
——艺术学科 王文平
在讲座最后,章巍老师以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段话作结:“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成为他们幸福的生活,使一节节课不至于成为教师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么就把教师们引到从事教育科研的幸福道路上来。”而我们相信,在致力于培养研究型教师队伍的一分校,教育科学研究会成为更多老师的日常,让我们的教育之路与幸福常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