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号下午4:30,北京十一学校一分校第十三期读书沙龙在行圆楼六层第一会议室举行。本期沙龙的主讲人是八年级的刘化阳老师,他和大家分享的是一书。
在初入职阶段,刘化阳老师曾翻来覆去把《给年轻教师的建议》看了很多遍,并且深觉整本书充满着对青年教师的鼓舞。更可贵的是,书里讲的每一句话都是真诚的,提供的工作方法具有可操作性、强指导性。因此,刘化阳老师选择以此书为依托,把个人的思考、感受和疑惑分享给在座老师们。
“琐碎中隐藏着价值,教师需要在琐碎的工作中完成最重要的塑造人的事业”,这是书中令刘化阳老师感受颇深的一点。工作伊始,刘化阳老师就参与了年级的常规管理工作。常规工作繁杂而细致、各种突发状况层出不穷,很容易让人产生焦头烂额的感觉。这时,学部主任崔老师为刘老师提出了建议——让学生学会“什么时间做什么事,什么地点做什么事,做什么事就做好什么事”,琐碎的工作自此有了明确的育人方向。通过常规工作的老师不断的推进和落实,当一年过去,孩子升到八年级后,在常规方面确实有了很大进步。
教师的工作似乎在无止境地循环,备课、上课、做过评、改作业,周而复始。但如果把重复的工作当作创作的工作,在反复繁琐的工作中寻找教育契机,看似无聊的工作又会有很多亮点,甚至工作中的重重矛盾也能推动事物的发展。在英语教学中,刘老师发现学生有课上效率不高,课下不愿投入时间来学的问题,就此他迅速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反思:是不是自己的教学设计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课堂管理的问题是不是导致课堂效率低?没有照顾到同学的个体差异,是否造成很多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针对此,刘化阳老师在课堂内实现了分组分层教学,给程度好的学生自主拔高学习的空间,给程度较弱的学生“蹦一蹦就够得着”的任务,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大多数的中间层次学生。
如果没有了教育,那么教学刚开始就意味着结束。除了教学之外,如何育人也是青年教师要学习的重点。刘老师认为,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孩子,不能仅着眼于解决当下的问题,而应该看怎么做才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成长。老师对学生的真挚感情是教育的基础,但并不是有了爱,就能让学生得到成长。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有鼓励,也应有合理的惩罚。这时,刘老师抛出了一个问题,“怎么做,才是合理的惩罚?才能得到想要的结果?”。老师们就这个教学工作中经常发生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范晨老师的戏剧课没有桌椅,一些天性好动的学生容易做违反课堂规则的事。对此她采取的方式是进行分区,而这些孩子出于和同学们一起活动的渴望,会学习逐渐控制自己的行为;还有的老师认为,“合理”与否取决于每个孩子适合的度,因此要充分考虑孩子的特点,因人而异地实施。
当然,虽然在教育教学当中会有冲突、会有矛盾,但不变的基调仍然是爱。书中的一句“不能放弃孩子”让刘老师感受颇深。刘化阳老师的导师组里有一个身体智力都比较特殊的孩子,她常常破坏课堂纪律、与同学老师发生矛盾和冲突。刘老师花了很多心思和时间去引导她,但还是常常出现问题。有一次在和她聊天的时候,刘老师问她,“你将来想做什么?”,孩子很天真地回答,“我喜欢吃面包,我以后要到面包房工作”。“那你现在要好好学数学啊,以后才能把帐算清楚。另外还要学着好好和同学相处,有待人接物的礼仪,顾客才能喜欢你。” 刘老师抓住机会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教育。后来,刘老师还请女孩儿的妈妈到书店给购买了关于面包制作的书籍,帮助孩子一齐朝梦想努力。现在,这个女孩儿开始学会在教室里安安静静地看书了,和老师们讲话时也礼貌了很多。
教育中的爱是要一视同仁,播撒到每一个孩子的,这是每一位老师都明白的道理,但在实际中如何操作呢?特别是对于部分敏感的后进生同学,老师的一些差别对待可能会让他失望、失去前进的动力。对此,刘老师的做法是,尽可能用真诚的心和做法对待每一位同学,不让任何一名学生感到你对他的怠慢,慢慢等待着,学生会被打动并且愿意改变。这是刘老师坚持做教育、做好教育的动力, “教育需要等待”。教育的结果往往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一点一滴渗透、慢慢改变的。所以,老师们要学会在没有结果时,耐心等待,坚持做下去。
刘化阳老师的发言引起了在座老师、特别是年轻老师的共鸣。“教育需要等待”同样也是很多老师坚持的信念——要有耐心等待花开,要有恒心好好做事,教育的力量终会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