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5月18日
地点:对外经贸大学
事件:美国著名教育家罗恩·克拉克北京演讲会
主讲人:热血教师—罗恩·克拉克【美】
雅斯贝尔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罗恩·克拉克用自己的行动也说了一句话:“一个饱含激情的生命点燃一个又一个的生命。”
用灵魂唤醒灵魂,用生命点燃生命。面对这位热血教师,我努力从他的教育叙事中得到一些启示。
启示一:行动
不得不承认,克拉克的演讲充满着他对教育的理解与热爱,激情澎湃,点燃全场,相信任何一个亲历现场的人都会有同样的感受。更为关键的,让我为之动容的是他所讲的都来自于他的实践,从这个角度看,他是一个真正的“行者”。
很多时候,我对自己的工作充满想法,对于教育教学充分的表达观点,我也批判、也反思,然而,我缺少的是什么?好像是——行动……可我不需要去提醒自己行动的重要,只是发现还有很重要的问题被忽略——为谁而思考,为谁而教学,为谁而批判,为谁而反思,一言蔽之——为谁而行动!
正如克拉克为了让学生懂得社会规范,所以制定55条班规,他为了学生能集中注意力,不惜喝掉14加仑的牛奶然后呕吐,他会不厌其烦的整理被学生毁的乱七八糟的教室,他学跳绳,则是为了学生能在上课学些知识,即使摔得七晕八素仍坚持不懈,为了学生能更好地记住枯燥的历史而编了说唱词,为了学生的学习提升定时给学生补课、带病录像、一一鼓舞。
我们很忙,忙于参会与被参会,忙于检查与被检查,忙于评比与被评比,忙于收材料、写材料、交材料,忙于各种各样的活动与被活动等等,不过,我们千万不能忘记,我们的忙必须是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一句话:走的再远,也不要忘了我们为什么而出发!
启示二:接受
无论是克拉克的现场教学,还是他的演讲,里里外外都透着一点——真诚、严格地关注每一个学生。
他会追着每一个没有写作业的学生把作业补齐,他也会在学生考试考得不咋地的时候训斥他们做的不够好,他会找家长,也会告状,也会告诉家长如何辅导孩子,他甚至为了让学生达到更高的标准而给学生打个相对低的分数,他不会因为家境而嫌弃,不会因为笨拙而放弃,也不会因为学生的难以管教(如果最初那个班的孩子还可以用“难以管教”形容)而以“暴”易“暴”,他给学生做饼干并用来奖励做得好的学生……他给学生高标准的同时帮助每一个孩子努力达到,他会给每一个孩子量身打造适合这个孩子的学习方式。
这样的严格我们并不陌生,克拉克更是用一份真诚做底座。就是在这样的真诚、严格地关注下,师生之间达成了一种难能可贵的关系——彼此愉快的接受对方。
唯有彼此愉快的接受,彼此才能在愉快中共同成长。
启示三:改变
克拉克端过盘子,唱过歌,跳过舞,同时还要做老师。这样的人生应该是很多老师都不曾具有,当然也不必具有,但这样的经历使克拉克很能“适应变化”,他的身上拥有着一种伟大的力量——一种敢于改变的力量!
这样的力量,会使人充满激情,敢于尝试,积极创造,不惧挑战,走向成功。正如田忌赛马的故事,如果田忌不做任何的改变,只是按照现状行事,那他永远只是个输家。
也正是这样,克拉克改变了以往教师的做法,于是他改变了这间教室中的孩子们,改变了这间教室的面貌。恰如佐藤学所说:“学校改革的中心在于课堂,真正意义上的教育革命是从一间间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没有哪间教室与其他教室里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或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只有从教室开始,从课堂教学层面的改革开始,才可能有新的课程创造、新的‘学习共同体’创造。”
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即人、课程即人,课堂即教师、课程即教师。唯有教师自身的改变与发展,才会有一间间异彩纷呈的教室,才会有一个个鲜活的在场的生命。
其实,用灵魂唤醒灵魂,用生命点燃生命并非遥不可及。
教育无他,活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