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始终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载体,而教育生活的重新定义离不开课程的变革。从成立到现在,时间只有短短一年,但一分校的课程却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一分校构建了一套分层、分类、综合,适合每一位学生个性发展的可选择的课程体系。通过对课程的大胆重塑、对传统教与学关系的反思突破以及对课堂教学新模式的尝试,老师们立志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帮助他们实现自我成长。5月27日下午,在北京十一学校一分校“重新定义我们的教育生活”教学峰会分论坛上,四位来自不同学科和年级的老师围绕着“在课程变革中寻找成长点”这一主题,向与会老师分享了他们的课程变革故事。
来自七年级的数学老师王贺以“给别人讲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为题,讲述了她如何通过学习方法的改进,将枯燥难学的数学课堂变为学生乐于参与、收获能力和成就感的知识乐园。王贺老师所在的七年级数学组创造性地将学习方式由“讲授+做练习”变为“自学+小组合作”——学生在家完成自学后,在课堂上通过小组讨论进一步地学习新知识。学习方式的变革实现了少讲多学,增加了有效学习的时间,且拓宽了学习的途径。在合作交流中,同学们对知识的理解深化了,对知识的记忆强化了,细节意识提高了,放错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也随之提升。“知识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能力是练会的,不是讲会的”,七年级学生们高涨的学习热情、逐渐增强的知识获取及运用能力证明了这一点。
九年级的物理组的李宏兴老师根据过去一年全方位转变教学模式的经历,分享了“物理课原来可以这样上”的感悟。2014年新学年伊始,九年级物理组将课堂模式做了大胆调整,由传统的讲授教学变为“分层教学、自主研修为主”的课堂模式。李宏兴老师对于这种改变既期待又忐忑——已经习惯“被喂养”的学生,能够适应“自己找食儿吃”的学习模式吗?然而,课堂的实际开展情况以及学生们的巨大转变彻底打消了李老师的忐忑:同学们的学习速度变快了课堂参与度大大提升了,课堂活力也激发出来了,更重要的是,很多同学在合作学习中慢慢找回了失去的自信和快乐,并带动了学习态度和效果上的显著变化。
籍小婷老师将网游与教学巧妙结合的课堂变革更是让人耳目一新。从令无数家长老师头疼的“网瘾”现象入手,籍老师深入分析了学生之所以沉迷网游的原因,并受此启发开发出“网游式学习模式”。在籍老师的动漫制作课上,学习任务变成了游戏关卡,通关任务根据课程顺序逐一开放,且可由学生资助选择;常规成绩评价变为了游戏积分,得分越高,在“英雄榜”的位置就越靠前。游戏进行了半个多学期,同学们的作品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提高,表现出的创造力让人惊叹,可选择的游戏方式使每个学生的特点得以展现、专才得以施展。籍老师不禁感叹,每个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独特的成长方式,老师要做的是不断去发现和保护。
付赵震老师同时担任二、三年级综合实践学科和八年级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工作,但他并未因学生数量多、跨度大而感到“招架不住”,相反,付老师在教学中一直十分注重“在互动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付赵震老师坚信,既没有“无教学的教育”也没有“无教育的教学”,他会用心设计课程内容与流程,挖掘每一个学生的优点;他会积极参与各种校园活动,放下老师的“架子”,寻找平等的师生关系;他注重学校生活的细节,在教学中注意控制个人的情绪,保持心情积极向上,发挥教育春风化雨的作用。付老师的努力没有白费,看着一个个想像力丰富、有责任心、善于感知生活的“小天使”,他的开心无可比拟。
最后,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心主任章巍老师对四位老师的发言进行点评。他高度评价了各位老师的课堂改革实践,并表示为老师们的开拓创新、不计得失、辛勤耕耘的精神而感动。章巍老师指出,现今世界发展如此迅速、变化如此剧烈,人们往往预料不到未来十年、二十年会是怎样。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无法确定应该给孩子什么,所以现在教育要做的是激发和保持孩子认识世界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索世界的方式。这样的教育才是面向未来的、符合孩子发展需要的,而四位老师的课堂改革正是在这样的道路上大步前行。
不知不觉,九十分钟的分论坛在老师们的分享和思维碰撞中逐渐进入尾声。本次分论坛结束了,但一分校的课程变革却始终向前、永不落幕,不断帮助每个孩子发现自己、实现自我成长。